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结构设计优化意见回复之答复 三上部结构4 上部结构计算优化咨询意见4.1 上部结构计算优化咨询意见1)梁设计时考虑楼板作为受压区翼缘回复:勾选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 T 形粱,只会减小跨中配筋,由于地上部分板厚不大,因此减小配筋量并不太大。同时由于本工程构件设计时已勾page1选框架梁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影响,因此梁支座配筋已较小,考虑跨中配筋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经沟通维持原设计。本条理由已在体育馆模型中陈述,在此重复下:如果是从安全储备角度讲,软件得到的梁端内力为梁、柱中心线交点,实际模型梁端弯矩应取到柱边,那么按中心点内力计算出来的梁端配筋已偏大,可以讲已经有安全储备,因此仍建议跨中考虑楼板受压翼缘按 T 形梁配筋。 2)2 层 KL12 施工图梁宽与模型不一致回复:经核对 KL12 施工图梁宽与模型一致。page2page3我方拿到的施工图与模型数据见上图。3)抗震等级是否定义有误page4总说明提到 II 段抗震等级为二级,且按大跨度框架查表也为二级。但从计算数据看,抗震措施的抗震等级为三级,且均为手工修改标记(如果是从其它软件转过来的,有可能附上手工修改标记),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为二级,请设计方确认该处抗震等级设置是否正确。5 上部结构施工图优化咨询意见5.1 粱本工程梁跨中底筋减少,主要是因为考虑楼板受压翼缘按 T 形梁配筋所致。回复:对上述理由见计算优化意见 3)条,建议维持原设计。扣除梁、板重叠部分自重修改也会对梁配筋有所影响。page5回复:对此条经过计算校核后,原配筋结果不变。5.2 柱回复:柱配筋由于软件版本不一致,以及归并不一致导致单个柱配筋有所区别,从优化前后柱配筋结果统计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柱配筋增大 0.5%,因此建议维持原设计。关于施工图结果,除了计算配筋决定外,构件归并、选筋习惯等也是决定最终钢筋量的因素。报告中给出的构件施工图对比结果,是综合考虑了计算配筋、软件选筋参数后的结果,供设计方参考。四 基础结构3.基础结构计算优化咨询意见1)II 段参数设置中,《建筑抗震规范》6.2.3 柱底弯矩放大系数应选“1.3 适用三级框架”。回复:II 段为大跨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维持原设计。 按规范跨度不小于 18 米要按大跨度框架确定抗震等级,本工程的确应该是二级,但查看前处理“抗震等级”菜单中的设置,上部结构均是按三级计算的。此处应与上部保持一致。pag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