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构存款套利银行半年报背后猫腻:有办法让不良贷款隐身银行们出半年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贸易商林总却在其中找到了一条“掘金密道”。林总自称利用银行缺存款,拿着 1000 万本金在两家银行间周转,半个月无风险套利了逾 13 万元。最后林总本金和收益全部到手,而某家银行却因林总的周转,在账面上多出了整整 5000 万存款。报表季里,和林总一样忙得不可开交的,还有分管着某银行分行信贷管理业务的赵某。为了能够压低账面上的不良率、控制报表里头的房地产类、平台类贷款不超过总行要求的“限额”,他必须找资产管理公司或同业来代持,让资产临时“消逝”,待 6 月 30 日一过,再通过某种回购设计把这些资产背回来。让报表数据平滑,让不良贷款“可控”,银行业报里的小动作微调年年有,这似乎也算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明明只有 1000 万的林总是怎么“贡献”出 5000 万存款的?赵某又是如何让一批贷款从报表里匿迹的?《第一财经日报》为你揭秘银行半年报背后的那些“猫腻”。银行主动营销的“套利”林总的故事还得从他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开始。“尊敬的客户,我行目前保本保收益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 4.6%,现阶段市场贴现利率维持在年化 4.1%左右,收益空间能保证在 50BP 左右。我行可将结构性存款质押开立银票供您贴现,银票面额可以是结构性存款金额加上到期收益。”林总把手机推到记者面前,发件人是他有多年业务关系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下称“A 银行”)支行长。彼时正是 6 月中旬。一方面,对银行而言,“6·30”月末大考近在眼前。本报记者曾在采访中听闻,自从有了存款偏离度指标,原本基层银行的年末、季末拉存款冲时点的冲动虽然得到遏制,但个别仍缺存款的银行,也会把冲时点行为提早和拉长,不再是等到月末最后几天开始行动,也正是因此,自 6 月中旬开始,A 银行的存款和市场“贴现”利率之间,就产生了倒挂。另一方面,对林总而言,6 月股市大跌让他有另觅稳赚不赔生财之道的冲动,用他的话说,那条短信算是“撞在了枪口上”。林总很快从股市撤出了 1000 万现金,去 A 银行找了那名支行长。这单业务的具体做法是,林总在这家支行存下 1000 万半年期的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 4.6%。为了让林总能够套出资金,A 银行再给林总开具半年期银行承兑汇票(下称“银票”)。在这里,林总和银行都几乎没有风险。林总在 A 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一般都能做到保本保收益;而 A 银行虽然开出了银票,算是给了林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