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茶道审美(上)总结制造的。唐朝中叶的时候,喝茶的习惯已经相当普遍,不仅限于西南、华中、江南地区,甚至从中原传到了塞外。陆羽了历代喝茶的经验,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写了这本书。他最了不起的,是制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规定了喝茶的仪式,并且给予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的文化修养过程,可以提升饮者的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喝茶大概有三种方式。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有药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让人比较舒适等等,但是苦涩,所以称之为“荼”,就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代就慢慢消逝掉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很多偏远的地方,依旧有这个方法。第二种就是制团研末,为了保存摘下来的茶叶,就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日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还糊上米膏,或封上蜡。喝的时候,把外层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或者是调成茶膏,打成茶汤。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流,还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称之为抹茶。制团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顶端。日本在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抹茶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变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传统,继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没有变,沿用至今。第三种饮茶方式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晾干,杀青,炒青,揉捻,烘干,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而备受文人雅士欣赏的时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唐朝皮日休曾说,唐朝以前喝茶,都是生煮羹饮,跟喝菜汤没大区别。制作茶饼,应该始于三国时候,但不是很普遍,到了隋唐的时候,才蔚然成风。陆羽写《茶经》的时代,饮茶已经成为全国风尚,有些明显的迹象。第一,不但北方人开始喝茶,饮茶习惯还传到塞外,包括青藏高原地区。唐朝与吐蕃人有许多来往,吐蕃人也喝茶,而且有明确记载,说吐蕃赞普懂得喝高档名茶。第二,茶马贸易的进展,显示了茶作为大宗经济商品,在国防与外贸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不大产马,马都在塞外,就用茶来换马。第三,唐朝设立了专管茶业的机构与制度,有茶政,收茶税,显示茶有重要的商品经济价值,已经纳入政府税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迹象,是禅寺普遍饮茶,也成为民间宗教生活习俗的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进展出禅宗,可算是中国式或中国化的佛教,特别讲究开悟与坐禅。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