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将财政资源转化为公共目标的制度手段,预算现象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在预算讨论领域相应地存在经济和政治两个讨论向度,以及对预算改革的不同阐释逻辑和实践指向。关注和讨论预算改革不同的理论向度、阐释逻辑,对于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预算改革遭遇的现实困境,转换和调整预算改革的宏观思路和政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预算改革;讨论向度;阐释逻辑预算是国家的血液和基础。作为通过强制方式从事经营公共财政的国家活动,它既涉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效能,影响诸如储蓄、消费、就业和物价的总体水平,从而成为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作为通过权力控制方式实现责任政府的制度安排,它又直接构成国家建设和政治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制约着民主政治的水平和程度,从而成为促进政治认同、国家整合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积极落实科学进展观、加快推动经济进展方式转变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宏观政策背景下,我国预算制度还面临着功能转换和结构调整等现实诉求,加速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仍是当前预算改革的紧迫问题。那么,当前我国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的体制机制根源在哪里?应该怎样推动预算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寻求指导预算改革实践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本文拟从预算现象的双重属性着手,通过厘清预算理论的两个讨论向度,阐释其各自蕴含的预算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进而澄清我国当前预算改革所遭遇的现实障碍及其理论根源,并据以探讨推动当前预算改革的政策思路和实践路径等问题。一、预算理论的两个向度预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汲取和分配的社会公共现象,广泛地涉及资金管理、资源配置、政府间关系、国家认同等多个层面,更与政治上的观念、行动、结构甚至意识形态复杂地彼此交织在一起,从而增加了人们认识和讨论预算现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然而,无论出于何种讨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对预算问题的理论考察都难以脱离人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制度手段等基础条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斯密则强调,人天生具有某种经济交往的倾向。尽管二者深刻地认识到人类行为两个极为重要的侧面,并据此开创了对人类行为进行观察、解释和反思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知识传统,但我们仍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亚里士多德与斯密分别描述的、具有不同行为偏好与差异的主体实际上乃是同一“”“”个 人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