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养天年的养生法则老年群体属于社会较为特别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宝,其社会阅历和生活、工作、学习经验丰富,有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渊博,有的尚能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起到引领和指引作用。但根据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规律,许多人进入“六十第二春”和“古稀之年”后,功能状态会逐渐有所衰减,更加需要养护、提高或维护生存质量。许多学者、大师传授了不少养生经验和“法宝”。愚者不才认为:养生不可能做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基本原则,平和心态、顺应自然、调和平衡。法天则地,顺应自然天地之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根据日月星辰运动而形成的自然规律,顺时养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须要按春夏秋冬四时规律调和、调摄精神。春三月,主生发,多风,与人体肝气相应,故应避开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发生,防止春瘟,不忙减衣,慎避风寒,夜卧早起,多行户外,重在养肝护肝,除应重视预防季节性多发病,如流感、流脑、病毒性肝炎、肠道疾病外,尚应注意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狂犬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应火之义,主长,与心气相应,阳气易耗。应顾护阳气,注意养心,避开损难过气,就凉避暑,不要贪凉,并防湿困脾胃、暑湿感冒或高温中暑、皮肤病变、乙型脑炎等多发病。秋三月,“天气肃杀,地气清明”“燥邪当令,与肺气相应”。其时阳气暂收,阴气暂长,主收主敛。气候变化将经历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两个阶段。养生重点是防燥护阴,养肺为先,使肺气得平,并应调气安神。起居上应早卧早起,衣着上应按初秋、中秋、晚秋三个时段及时增减。初秋、中秋时段应重点防治乙型脑炎、肠炎、痢疾等疾病;深秋时节应重点防治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肺系疾病。冬三月,寒临大地,万物闭藏,养生应重在敛阴护阳,益肾蓄精,注意保暖御寒,特别是背、腹、关节等处。起居应早睡晚起,饮食上应以温补食物为主。防治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病症。古人有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越,无拢平阳,早卧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