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大师的平凡世界(上)有关顾诵芬飞机设计生涯的故事我们在本刊 2024 年第 6 期已做过详尽介绍,在这里,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设计事业之外选取一些细节,来诠释顾诵芬走向成功的道路,以满足读者对这样一位设计大师更多了解的愿望。家庭文化的影响熏陶顾诵芬祖居苏州,其家世是典型的书香门第。有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题赐顾氏家族——“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父亲顾延龙自幼受到前辈熏陶,四岁时便开始读书学习。1924 年,20 岁的顾延龙考取了南洋大学机械系,但他对于数学物理并无兴趣,加之父母希望他学习商业,因此他从南洋大学机械系退学,转学到了刚刚成立的国民大学商科经济系。1931 年下半年,他如愿考入了燕京大学讨论院国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临近毕业,文学院院长周学章推举他到武汉一所教会学校任教,他以不善讲述且讲不好普通话为由推却。郭绍虞希望他留国文系任职,他也没有答应。而当燕京大学图书馆发出时,他不假思索,欣然应承。可见在年轻的顾廷龙心目中,教书读书不可得兼,而在图书馆任职。每日与古书亲近才符合自己的志趣。1939 年 7 月,顾廷龙到上海创办私立合众图书馆,任总干事、董事,直至 1953 年。解放后,上海合众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顾延龙历任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馆长、上海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顾诵芬将父亲接到北京奉养,极尽孝敬之心。他不仅在航空科研和飞机设计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在孝敬父母方面也堪称楷模。1998 年 8 月 22 日,顾廷龙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 94 岁。享誉中外的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是顾诵芬的族兄,比顾诵芬大 37 岁,比顾诵芬父亲顾廷龙还要年长 11 岁。1920 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1929 年 5 月,顾颉刚任燕京大学国学讨论所讨论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就在这一时期,顾诵芬与母亲潘承圭随父亲到北京,住在了顾颉刚的家中。那个时期,他们一家住在成府路蒋家胡同 3 号院的南院,顾颉刚住北院。顾诵芬就是这时进入燕京大学附属小学读书。尽管当时年幼,但顾诵芬对住在蒋家胡同的往事记忆犹新。他回忆,顾颉刚当年积极从事抗日宣传,编写了很多通俗的抗日读物,也因此顾颉刚的言行引起日本方面的注意,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宋哲元通知顾颉刚,让他离开北平以免遭迫害。“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1938 年以后,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