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的融合多校区大学是指拥有两个或以上在地域上不相连的校园,但名称统一、独立法人地位一致的实体大学。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在 20 世纪 90年代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背景下产生的。特别是 1999 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加速了高校分校区建设的兴起。可以说,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体制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需要。随着 2024 年以后招生规模的减小,高校合并、扩建的浪潮逐渐平息,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其中对于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文化的差异与泛化问题。一、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分为合并重组、新建扩展和两者结合三种类型,办学规模往往较大,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学生人数相对较多,有利于促进一所高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和高度,其本身就存在多元的学科文化和课余文化。合并重组型高校各校区均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历史,也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基因,这些独立的文化因子相互吸收、相互排斥、共生共存,使得高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而新建扩展型高校新校区虽然传承了老校区的传统优质文化,但由于周边文化的影响和时代的需求,新校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制造中。无论哪种类型,每个校区一般拥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和自主运行机制,因此,与单校区大学相比,多校区大学的情况更为复杂,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多样。可以说,有多少个分校区便有多少种校园文化。二、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缺乏统一性高校多校区的规划区分一般根据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根据学历及年级层次来划分,如本科生在分校区,讨论生在老校区,低年级学生在分校区,高年级学生在老校区;二是根据学科(群)的性质来划分,如理工科在一个校区,人文社科在一个校区,以便更好地进展各校区的学科实力和特色。就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而言,不同校区的学生结构不同,他们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流行思潮、价值观念、思维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都有很大差异,大学生文化呈现明显区别特征;虽然高校多校区一般共享师资,但大部分老师的工作重心和居住点仍在老校区,因而在分校区授课结束后大都即刻返回老校区,与分校区的学生缺乏沟通沟通,高校老师文化在分校区较为缺乏;在管理者层面,学校领导、中层干部长期处于高校本部,他们的价值观念、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对于分校区缺乏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校园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