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策略讨论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科学讨论和人才培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学风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才培育的质量,还影响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校声誉。从理论层面论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三个方面,提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与策略。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生主体性高校学风,是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文观念、文化氛围、治学态度和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可以视为促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长期、系统、综合的服务性活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成效不佳,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风建设的应然与必定。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究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制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进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制造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制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制造性。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加,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