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现状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健康”哪来“小康”,没有“安全”哪来“平安”。假劣食品药品危害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食品药品安全与广阔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怀的现实问题。现在人们的购买食品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价格优先”转向“质量与价格并重”,城乡消费者食品药品安全关注度高达 95%以上。过去大部分消费者首先关怀商品价格,讲求经济实惠,现在更多的人关注的却是产品质量、出厂日期,并开始关怀产品是否经过 QS 认证。这是人们消费观念的悄然转变,更是食品安全意识的普遍提高。 近些年发生的“毒大米”、“地沟油”、“人造鸡蛋”、“苏丹红”、“福寿螺”、“三鹿奶粉”、“染色青豆”、“钟祥毒梨”、“海南毒豇豆”、“山西疫苗乱象”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正在降低。“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到底敢吃什么心中没数”,这样的民间段子虽然有些夸大过激,但也真实反映了广阔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不安与不满。据全国粮棉油标准化委员会的专家讨论发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 200 万-300 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 10%,而地沟油含有的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是广阔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以及“七小”行业,引发了一些让世人震惊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面对当前的食品药品质量现状,我认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重滞后,建议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消灭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前,也就是要充分认识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几个重点环节: 第一个是法律规范种养加工。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养面积和规模,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法律规范整治,重点打击在农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使用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行为。积极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监管,严查无证经营,打击制假造劣、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行为,把食品安全措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道程序、每一件产品。 第二个是严格市场准入。要坚持“谁审批、谁负责”原则,严格食品药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