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租车计价问题》公开课的反思数学组胡坚本课内容源于高一课本P61页的课题:上海出租车计价问题。准备最初,我认真地阅读了课本上提供的5个问题:1.了解上海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2.如果忽略因交通拥堵而等待的时间,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数的函数解析式;3.如果目的地较远,乘客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4.注意到上海出租车的计价器以元为单位。5.在这个实际问题中,是否还有进一步的问题需要考虑?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后,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的创新设计。(详细请见教案)本课题是一个比较贴近日常生活的素材,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所长进:(1)数学感受:数学(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从研究一个实际问题入手,逐步渗透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模式来研究问题。数学方法:利用建模,作图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建模意识与建模能力:会对一些已知的生活信息进行数学化处理,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3)数学作图能力与识图能力:会用函数图像来刻画函数关系,并能挖掘出图像所包含的数学信息,最后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对照教学目标,反思实际教学过程,我觉得本节课有如下特点:●教案设计有亮点:【亮点1】:以故事为主线,带领学生有层次对数学问题的进行探究首先,小明在网上了解到了出租车的计费标准,得到一个计算车费的数学模型;然后小明用该模型来计算自己的打车费(从家到学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打车费与之有出入,有误差;从而激发了学生寻找误差的欲望。通过仔细阅读完整版的出租车计费标准,找到了误差的原因,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的的差距。其次,考虑如何帮助小明,使他的打车费更少一些——想到翻牌的方案,并设计了以下问题:(1)针对小明的22.1公里,在10公里处翻牌是否经济?(2)若打车距离任意(),在10公里处翻牌是否经济?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模式来考虑10公里处翻牌问题,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3)最后将问题进一步升华:考虑在任意处翻牌,设计打车方案,以及考虑翻牌次数不固定,设计打车方案,同时,我在解决以上每个问题的环节中,逐步渗透了与数学学科相关的数学基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真正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为我们大家服务的。事实上,从这次公开课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学生也确实被这6个问题吸引住了。在整堂课中,他们积极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解题思路紧跟老师走。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体验。【亮点2】: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我们知道: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掌握知识,我们的数学学习就必须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数学知识。(1)数学模型修正环节的设计在数学模型修正环节的设计上,我故意制造了一个矛盾冲突:先让学生计算理论上的车费(74.36元),然后出示出租车的打车票,上面显示的车费是80元,激发学生探究两者误差的欲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被该问题吸引了,并积极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来!打车车票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由于平时生活较匆忙,我们大家都忽视了。这样做使学生意识到:在小小车票中也蕴含了一定的数学问题。所以我们要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翻牌策略”系列问题的设计平时生活的打车经验告诉我们,从10公里之后,出租车计价器跳得飞快,如何保护我们的乘客的权益?打车距离任意的情况下,在10公里处翻牌(换乘),是否一定经济?(公开课中已得出相关结论,为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打车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若翻牌地点不固定,会产生什么效果?若进行多次翻牌,结果又如何?从问题4到问题6,深度剖析了“翻牌策略”的精髓,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本课设计主要以任务及问题驱动,通过问题链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