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重点问题:1、正确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2、如何理解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3、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和统治的腐败而彻底失去民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了解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妄想通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内战暂时打不起来,他就玩弄起反革命的两手:一手“和平”谈判,一手武装进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人民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为了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采取了针锋相对和寸土必争的革命两手。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1)对中国有利的方面战后的政治形势,总体上来看,对中国是有利的。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在国内,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拥有120万红军和220民兵,解放区19块,解放区人口1.36亿。中国人民热切盼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消弥内战,修养生息,满目疮痍的国家需要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为此,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主张通过民主的联合政府的途径,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目标。(2)对中国不利的方面当时,影响中国政局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美国和苏联的对华政策,而影响中国走向和平民主的最大障碍是蒋介石政府的独裁政策。美国对华政策:(图片)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记者阐述他的对华政策。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和基本的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短期目标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如果这些目标一旦实现,美国既能使中国成为远东抗衡苏联的前哨阵地,又能使中国成为它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理想场所。(图片)杜鲁门与宋美龄在谈话。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面临三种选择:第一、全面干涉中国内政,甚至介入中国内战——它不敢,因为怕遭到舆论谴责;第二、撒手不管中国的事情——它舍不得,因为它已经在蒋介石身上投了很多钱;第三、调停国共关系,遏制中国内战,以保住蒋介石的执政地位。美国政府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图片)是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1945年12月,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被任为总统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关系。苏联对华政策: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是:帮助共产党发展并最终夺取政权;短期目标是:拉住蒋介石政府,不让它成为美国对付苏联的工具。1945年8月,苏联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协定》。蒋介石的方针抗战胜利时,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已定,但是他要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首先,国际国内舆论均反对内战;其次,蒋介石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也需要时间。当时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军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任何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摇起了橄榄枝,分别与8月14日、20日和23日,连续向延安发了3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问题”。2、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北上和谈(1)毛泽东北上和谈8月2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研究毛泽东去重庆的问题,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同意毛泽东去重庆。行前,党中央向党内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的通知》。《通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前时局的态度和立场。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然后,毛泽东又向党中央作了交待:“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者杀掉,那就由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