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呈连年下降趋势:1996 年增长 9%,1997 年增长%,1998 年增长%,1999 年增长%,2000 年只有 2%,远低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更低于 GDP8%的增长速度。2001 年的农民收入及增长也是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进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本文拟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与具体因素加以分析。 一、资金转移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农业资金非农化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受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农村资金从种植业向非种植业、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大。据统计,改革 20 年来农业资金年均净流出量达 458 亿元,1978—1996 年间,农业资金共流出8709 亿元。90 年代年均流出量比 80 年代增加了近 100 亿元。资金流动和收入转移既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生产的能力,又影响农业部门的生产潜力,更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而资金转移包括通过价格形式的收入转移、通过政府预算的收入转移、通过金融系统的资金转移,以及对农业的投资减少等。 通过价格的收入转移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使用“剪刀差”的概念来描述国家收购价格和农产品“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来估量相应的收入转移数量。 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用国家收购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计算这种收入转移更合理。20 世纪 70 年代末农产品自由市场部分地重新开放,但在随后若干年里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价格功能,在 30 年代前半期尤是如此。此外,棉花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一直不能在自由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现有的资料无法用来准确、全面地衡量农产品收购中因价格扭曲而转移的收入数量。不过,粮食的价格和数量资料相对完整,所以我们用粮食收购中的收入转移为代表,近似地估算全部收入转移的重要程度。 一般认为,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粮食市场价格大约比国家收购价格高 20%到30%。经过连续几年的丰收以后,自由市场的粮价相对下降。1984 年市场价格已经与国家收购价格大体持平,有的地方甚至低于国家收购价。但是,这一差距在 80 年代后半期又重新扩大。以小麦和水稻的平均价格为例,1985 年市场价格比国家收购价格高大约%,而 4 年后这一差距猛增到%。1990 年粮食大丰收,总产比 1989 年高大约 10%,而且通货膨胀率因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而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