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探析 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 农村 ,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宽阔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 经济 快速 进展 的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有利条件、障碍因素、工作措施,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条件 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农村进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宽阔农民实现了“分田到户、耕者有田”;乡镇 企业 的崛起,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洗脚上岸、开店进厂”;小城镇的进展,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离土经商、进城脱贫”。现阶段的农村进展,主要依靠的是小城镇的聚集力量、带动功能和辐射效应,小城镇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融汇处、 工业 和农业的对接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助推器。但我国城镇化进展水平还相对滞后, 目前 约为 37.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更落后于发达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加速城乡一体化面临着良好形势和难得机遇。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宽阔空间。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是进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项改革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进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身份的打破,一些城镇居民陆续下乡开发资源、治山治水,许多农村群众纷纷进镇造城、务工经商,城乡联动、工农互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展,拆除了城镇与农村进展的“围墙”,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宽阔舞台,为城乡经济的沟通融合疏通了宽敞渠道。2、公司制农业的进展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对接载体。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 现代 农业转变的必定趋势。这种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宽阔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营运为纽带,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一是公司制农业的进展,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农业公司成为企业股东,还可以通过务上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业公司这个龙头,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速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