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目标与原则 [摘 要] 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进展是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在目标方面强调基础性、进展性和理想性三个层次,在基本要求上遵循多样性原则、主体实践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 [关键词] 学校价值观教育;多样性;主体实践性;主导性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部分。学校价值观教育作为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对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青少年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一、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学校价值观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社会进展对青少年身心进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宽容与理解促进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进展的教育。从形态上看,学校价值观教育有观念教育和活动教育形态两种。观念形态的教育是指国家通过方针政策形式所进行的特定价值观的宣传与推广,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历史进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政府运作的根本目标。正确且有效的价值观必定是植根于生产、交往和生活实践的,基于这种实践之上的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教育可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宣传,它具有鲜亮的导向性。制度教育和行为教育是活动的教育形态,它们对民众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假如制度设计和人们行为与政府提倡的价值观有偏差甚或相去甚远,就会影响观念形态价值观教育的效力,甚至使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而无效。无论进行怎样的价值观宣传与教育,实际发生着的不良或腐败现象都会使这种有声的价值观教育在无声之中被冲淡、被消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青少年对政府主导价值观的不信任和逆反心理。在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其一,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问题。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进展进程,由此决定道德修养与道德认识的培育也必定是从最低限度的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开始,诸如热爱父母、孝敬老人、关怀同学、勤俭劳动、诚实守信;然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