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摘 要】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能够真实地揭露和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发生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审计 质量控制 现状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法律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审计质量控制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 建立审计组织自我制约机制的最重要部位,即是要实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通过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对审计行为进行跟踪监测,收集和处理有关审计行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加以调节和控制,坚决依法审计,使审计的非正常行为得到纠正。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实践中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情况 1.审计方案的不科学,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需要体现审计依据、范围、内容、目标、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和简化的基础环节。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方案要占完成整个项目时间的三分之一还多,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法律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得不透彻,或者评估不充分,导致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审计取证程序不法律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取证的内容不法律规范。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猎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尽管审计证据准则中作出了“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原则要求,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取什么证以及如何进行取证等等,没有明确规定。许多审计取证,在取证之前没有系统地分析决策,仅仅凭经验,盲目取证,导致证据不充分不相关;取证后未能就取证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证据力不足,加大了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和过滥同时存在。 审计工作底稿不法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