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改进推拉模型分析及其政策建议 前言 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问题 ,是世界各国 经济 社会 进展 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而我国国情的特别性,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调动了广阔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乡镇 企业 的进展,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的涌现,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客观必定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 工业 化和 现代 化的必定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进展,走 中国 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温家宝同志在 2025 年 1 月 7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赖于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2025 年 2 月 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正式公布更是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放在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来考虑。这说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成为 影响 我国经济进展的重要问题。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农业向城镇非农行业流动既是社会生产力进展的必定结果,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 历史 趋势。早在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们在探究农业劳动力流动原因时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如:巴格内、迈德尔()、索凡尼(Sovani)、贝斯(Base)、李(Lee)等人提出的解释人口流动原因的推拉 理论 ,托达罗()提出期望收入理论和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模型等。虽然上述西方经典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无论套用哪一种理论,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农业劳动力流动动力问题。国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70 年代后期开展了这一问题的 讨论 ,取得了许多讨论成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理论:亦工亦农论、内外部转移论、劳务输出论、农田集中经营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