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制度变迁 摘要:本文以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并认为高校应该克服路径依赖,进行积极的路径探究,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革模式。关键词:强制性变迁 诱导性变迁 路径依赖 改革模式 1 高校后勤的制度性非均衡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当一种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需要制度变迁。这里的均衡与非均衡都是一种状态,制度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这种均衡与非均衡表现在供求、结构性和利益性这几个方面,对于我国高校的后勤体系来说,它现在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所以就会必定的带来制度的变迁。 我国高等学校的后勤体系,像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遵循着计划经济的规律被接管和改造,从而逐步形成的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这就是:“高校后勤保障的运行完全靠政府的财政支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后勤服务部门,专门负责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后勤部门的经费由学校行政划拨,采纳无偿供给和无偿服务的事业性、福利性运行机制,高校后勤在本质上是单一的行政事业服务工作。”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国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一直采纳这种运行方式运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按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建立起来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愈来愈不堪重负,高校后勤设施的落后和薄弱成为制约我国高校高等教育事业进展的重要因素。显然,无论是从供求关系还是从结构分析和利益分析来看,它已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和高校自身进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另外一种新的制度来转换或者替代。 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依赖 新制度经济学家建立了两种典型的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型,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制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提倡、组织和实行。”林毅夫先生认为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的变迁。 纵观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985 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 年至 2025 年先后召开了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四次会议,可见这期间的改革是由政府启动和推行的,每一个环节无一不渗透着政府的指导性意见,因此,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