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讨论【摘要】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已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和选择路径,旨在推动高等教育绩效预算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即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开始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开始应用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领域。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投入的成本为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定额标准,计算出“综合定额”;根据高校进展的各种特别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项目和《面对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补助”。现行拨款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采纳“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由于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 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法律规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隶属关系和地区的差别,导致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远远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这导致部分质量水平较高的地方院校舍命“升格”。专科与本科的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近几年“专升本”热。“211 工程”、“985 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一批部省属重点大学实施拨款倾斜重点支持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未达标学校争设专业、争合并以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