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近 20 年来的经验总结,揭示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秀大学生运动员的基本模式和培育途径,为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改革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进展提供咨询。 【关键词】高校 优秀运动员 训练体制 展望 1987 年 4 月,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全国50 余所高校相继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育高水平运动人才,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原有单一训练体制的“一坛死水”的现象,促进了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对改善高校课余训练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这一改革措施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到位,高校尚无(较大的)自主权的情况下实施的,人们对这一改革措施缺乏理性的思考,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意义以及它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运动训练体制改革将带来的影响也估量不足,加上当时体委系统的运动训练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历史回顾 20 世纪 50、60 年代,我国高校曾经培育出一批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第一、二届全运会的运动员中,就有来自清华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运动员,并且运动成绩在当时均属佼佼者。此后,由于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体育系统专业队的相继设立(实际上应该归咎于此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委系统训练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逐渐失去了其正在形成的优势。 原国家体委系统的优秀运动队,实行的是“三级训练网”式的构成体系,一些项目的运动员(如体操、游泳等),从小就开始从事专业训练,其它项目开始专项训练的年龄也逐渐低龄化。他们中的少部分人,随着运动技术的提高和进展潜力的显现,逐级向上一级专业队流动,继续接受专业训练。而大多数未能继续向上流动的青少年,则不得不中途分流。在 20 世纪 90年代以前,尚可由国家为这批退役运动员安排工作。问题是,这部分人在本应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龄阶段即进入专业队,没有或基本没有得到同龄人应得的文化教育,唯有一身体育技能可使他们在为数不多的单位运动会或体育活动中一显身手,而在涉及文化知识的业务进修和工作技能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即便是那些曾经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优秀运动员,由于运动员这一职业的“中继性”特点,他们在达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