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孤独的具有人文思想的献祭者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哈姆雷特复仇中的“延宕”和他的死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寻其原因和意义。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和行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忧郁的王子不仅身处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精神上更是备受煎熬。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不仅是为父报仇,更是对社会的重整。但是如何去做,却始终束手无策,一直处于在孤苦焦虑和对人和社会的无望中;最后既然决然地接受挑战,慷慨赴死,与敌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永远是人类文学史和文化史一个光辉的形象。关键词:哈姆雷特;孤独;人文主义;献祭者1.简介《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取材于 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它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刚钻”。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关注和推崇,吸引这后人不断的挖掘,钻研和再制造。在对哈姆雷特的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中,他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延宕”,是最受人关注的话题。“自 1736 年托马斯.汗莫爵士提出复仇的延宕问题后,历代莎评家对此多有论说。许多人从内部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性格懦弱而不堪重任,恋母情结等。然而性格懦弱至多是出于思想困惑,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中还是有其刚硬果敢的一面的;至于恋母情结说,则纯属精神分析学派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其视野之狭隘足以使受蛊惑着忽视剧作中于人生真正吃紧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孤独无助,忧郁深结,同时有具有人文主义精神,过于理想,过于追求完美,是自己理想的献祭者。2.孤独忧虑的归国王子 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剧人生自一次生活突变开始了。短短一个多月间,父王暴卒,母后改嫁,王位继承权他落别家,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无可避开的流失,无法挽回。孤苦,忧虑,对个人生活的脱节的郁闷便成为他生活唯一可抓住的东西。在刚出场时,哈姆雷特那一身的黑衣与宫廷的富丽堂皇形成强烈,鲜亮的对比。纵观全局,能算上哈姆雷特的朋友的,为他提供帮助的只有霍达旭。虽然“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在国王眼中“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们盲目的崇拜想一道使树木变成石块的魔泉一样,把他所有的错处都变成优点;我的箭太轻太没有力了,遇到这样的狂风,一定不能射中目标。反而给吹了转来。”;虽然雷欧提斯的聚众造反说明了社会的矛盾激化和动荡不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