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面对西方发达的经济,反思自己经济落后的原因,国人当时认为是因为没有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应该一切向西方学习,补上资本主义的一课,要搞“全盘西化”才是挽救中国的良方。原本就是舶来品的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也充斥着这种论调。西方学者因为对中国甚至东方的文论不了解,从而抱着轻视的心态来对待。在西方比较文学学派中,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仅仅限制于一国对一国的“二元的”事实关系的讨论之上,文学讨论成为文学的贸易,将比较文学变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而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法国中心主义”的批判也只不过将之扩大到“西方中心论”,把具有深厚传统的东方文论完全排斥在外。美国学者威斯坦因曾经说过“直到最近,远东国家尚未根据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分类”。这说明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论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而在当时,东方学者提出援用西方文论“阐发法”,也是在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转向试图以西方文论取代中国文论。这种趋势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担心、忧虑。提倡西方文论的阐发法使得中国文论丧失与西方文论平等对话的资格并进而沦为西方文论的附庸。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世界胸怀的学者,如韦勒克、刘若愚、叶维廉等人,认识到东西方文学的理论沟通、互补乃至融合的可能性及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致力于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讨论。国内一些老一辈学者如王元化、宗白华、季羡林等也对比较文学做出了贡献。中西比较诗学学科正是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中建立起来。 另外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理论自觉,所谓“别求新声于异邦”,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学者注重从理论上研讨中西方差异。而且中西文学相对缺乏沟通与影响,又处在不同文化体系当中,文学现象千差万别,一旦比较,对文学差异进行追本溯源,就会触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问题,进而进入到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层面。这些原因使得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从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兴起,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文论向现代文学、文论转换的具体途径。老一辈学者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又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对于中西文学理论都有很深的讨论。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已经很自觉地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比较了;钱钟书学贯中西,注重中西“打通”,具有中西文学理论比较的宽阔视野。在这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