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_第1页
1/10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_第2页
2/10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_第3页
3/10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 在教学讨论过程中,笔者以为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教材,在批判唯心主义的荒谬性时,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命题和慧能的“仁者心动”之说,论述上有值得商榷之处。今将愚见附后,以供同仁辨正。王守仁当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就遭到许多人的质疑以至反驳,高中教材摘录了《传习录下》中王守仁的两段话来进行批判。其一:“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其二:“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上述两段文字,教材中分别指出:“这就是说,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不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天高与地深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决定于人是否仰俯它。”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并不符合王守仁的本意。首先,王守仁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否认花色的客观存在。王守仁早年出入于佛门,并有过特异感知的体验,今文中“同归于寂”不过是说:同归于寂灭,同归于寂静的状态,并非不存在之意。他的深义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和你的心没有感应,同处于寂静的状态;当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与你的心已有“感应之几”,于是此花颜色一时鲜艳明白起来,所以便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要言之,看与未看此花,其差别仅仅在于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否,而并不在于它是否客观存在。这是王守仁与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的贝克莱主教的不同之处。其次,从对第二段话的断语来看,教材似乎仍然没有抓住王守仁唯心主义逻辑结构的实质。王守仁的聪慧之处在于:他并不直接否认天高、地深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灵明”与“万物”的统一,即所谓“心”不离“物”,“物”不离“心”。然而,王守仁的聪慧之处也正是他的糊涂之处,他将“心”和“物”统一起来,最后统到了“心”这一最高哲学范畴上来,便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他认为,万物与我同体“只在感应之几上看”。所谓“感应”,是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外界事物对人有所应;所谓“几”,有微动、先兆之义。显然,王守仁是在把“心”与“物”之间的联系加以片面的夸大、膨胀,从而抹杀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界限、“心”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批判唯心主义要恰如其分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