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由技术进步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论文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各种补偿机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且补偿是不充分的。要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就业增加同时并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扩大国内需求或者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增加出口,而需求的扩大要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顺利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要以实际工资的下降为代价。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补偿机制 由技术进步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关于技术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在 1930 年代和 1960年代曾引起了两次较大的争论。在今日,信息技术的进展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失业是否大量存在?就业的补偿机制是完备的吗?这些都是值得深化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的提出 对技术性失业的最早关注可追溯到 19世纪初,19 世纪几乎所有的古典派经济学家都参加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包括萨伊、西斯蒙第、李嘉图、拉姆塞、马尔萨斯、西尼尔、马克思、穆勒等。在这其中,分为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技术变动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期的,另一派则认为技术性失业是长期的。 持乐观态度的一派其理论基础包括萨伊定律和工资理论。萨伊认为供给会自动制造需求,而技术变动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促使需求上升,或者通过工人增加消费其他产品、厂商增加投资来吸收被技术解雇的工人。而工资理论认为技术变动的就业效果依赖于它对工资的影响,李嘉图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技术性失业问题严重的理论又有四种解释,包括“购买力上升难以实现论”、“市场需求不足论”、“投资需求不足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Woirol,1996)。 在此基础上,人们围绕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机制展开了很多的讨论。例如,Howard 和 King 对“补偿理论”进行重新辩解。Vivarelli(1995)将技术进步影响失业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归纳为八种:(1)通过降低价格从而增加需求;(2)通过新的投资;(3)通过降低的工资,工资下降会促使企业用劳动替代资本或延缓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过程;(4)通过新机器生产,带动产业间联系,进行补偿;(5)通过新产品创新;(6)通过技术进步增加的收入,进而转化为消费和投资;(7)通过“熊彼特效应”,以创新增加投资;(8)通过“庇古效应”,用价格下降来带动投资增加。 现实情况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