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_第1页
1/64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_第2页
2/64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_第3页
3/64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了几个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连缀成篇,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作出了基本轮廓的勾勒,并对一些重要戏剧现象的历史文化意义作出了某种理解与阐释。【关键词】 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戏剧运动,历时八年,绵延数省,其时间与空间皆随军事力量的进退和政治力量的消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其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内涵也历经嬗变,极为丰官。由于时隔久远,资料遗失,今日,人们已很难详知其当年的辉煌盛况了。这里,我们主要兼顾时序,从空间角度选取当时几个剧运中心城市的戏剧活动作一描述,以期勾画出大后方戏剧运动的基本轮廓。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戏剧运动 1937 年 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感应这一国难,上海剧人最先作出强烈反应。7 月15 日,上海剧作者协会召开全体会议,决定根据夏衍的提议将该组织扩大改组为中国剧作者协会,以适应团结抗日的形势需要。会上还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芦沟桥》,以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激励国人英勇抗日。该剧集合上海演剧界各路精英,由辛汉文、陈白尘等 7 人组成筹备演出委员会负责,崔嵬、张季纯、章泯等 17人参加写作,洪深、唐槐秋等 19 人导演,上海影剧界 100 多人参加演出。如此前所未有的浩大集体行为,显示出上海剧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酷热的爱国情感。8 月 7日,该剧在南市蓬莱大戏院正式上演,立即轰动上海。观众反映甚为强烈,实为上海剧场中罕见盛况。演出日夜进行,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才被迫停止。如同该剧《代序》中所言:“《保卫芦沟桥》是我们在战时工作的开始,我们热烈地希望这个剧本能够广泛地上演于前后方,我们更希望看过这个戏的观众,能和我们——和戏中所有的民众士兵们相共鸣”[1]。《保卫芦沟桥》实是上海剧人团结抗日的先声,是中国戏剧阵线的战斗宣言,是向国人发出的战斗呼唤。《保卫芦沟桥》的上演揭开了抗战剧运的序幕。继之,全国各地的文化界、戏剧界人士和广阔爱国青年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演剧的其它宣传活动。各种抗战演剧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初期抗战剧运呈现风起云涌的局面。“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8月 15 日,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卡尔登剧院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和救亡宣传队事项。会后,征得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同意,迅速组成 13 个救亡演剧队,并立即分派到上海各街头巷尾、电台、学校、广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