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给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 20 世纪 20 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老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又和大家一起念。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映不那么活跃。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于是又念了。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了,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怎样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呢? 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因为语文教学不只是以理解内容为目的,所以这个环节我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即,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强化初读”。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读阶段,学生最需要的是激励和耐心。学生读不好,我从不给颜色看。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不好是正常的,读得好是超常。”我曾教过一个姓亓的女孩子,她胆子很小,又特别的腼腆,站起来读书声音小不说,还有些发颤。一次,我对她说:“站起来,人人都会有些紧张。请你坐下读吧。”从此,不仅是她,凡是胆子小的学生我都允许他坐着读。过了不惑之年,尤其过了知天命之年,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