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重彩画的进展格局与成因 摘要:重彩画的重新崛起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故难以从微观层面入手揭示其变迁的轨迹。跳出以往美术史讨论,根据时间顺序以标志性事件、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作品为主线加以勾勒的套路,有助于宏观地厘清重彩画走向现代的三条路径与成因,把握现代重彩画迥异于旧的传承、沿革方式的进展格局。关键词:重彩画 现代重彩画 范式转换 美术史论 上个世纪末,明清以来的写意文人画的“国画正统”地位首次遭遇强劲挑战,以“重彩画”为主体的工笔设色绘画异军突起,跃居主流画种。这意味着,中国画坛正在发生深层次的重大转折,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值得深化讨论。本文试对现代重彩画的进展格局及其成因略加分析,学力不逮,仅期望能为客观地描绘这一历史性变迁的轨迹提供些许新的线索。 重彩画转型讨论的困局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算起,经大地湾地画至马王堆帛画,中国工笔设色绘画的基本形制于春秋末年就已经大体形成。之后的进展,由于存世的作品越来越多,脉络更加清楚:西汉至两晋臻于成熟,隋、唐达到鼎盛;唐、宋是其两个高峰;五代之后,工写并行,各领风骚;自元以降,写意水墨日益兴盛,工笔设色绘画便逐渐走向衰微了。 直到 20 世纪中期,工笔重彩画的绘画风格仍然保持着古老的风貌,它的表现技法主要还是用墨勾线、以透明色渲染和用石色积染的程序,这些沿用了数千年的技法早已成为程式化的陈旧套路。在造型上,大多趋于概念化、模式化;题材上日益狭窄,翻来覆去无外乎山水、花鸟或仕女。这些长久不变的技法程式、僵化的审美观念、封闭的表现范围,使工笔重彩绘画日趋单一、单调、雷同化,根本无法满足人们随时代而变化的审美需求、社会需求。因此,总体来看,工笔重彩绘画的逐渐衰微、长期遭到冷遇以及当代发生的大变局,确乎都在情理之中。 但是,一旦我们企图详细地描述重彩画的重新崛起,却立即会遭遇难以下手的尴尬。这是因为,它并不像写意水墨画的现代化进程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开端,又几乎与中国社会整体的现代转型步伐相一致,也没有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和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开一代风气的大师为标志。你很难确指现代重彩画的某种气象的具体起源或缘起,甚至具体到某种技法究竟是由哪些画家、具体怎样“创立”的,也不清楚。因此,也就难以采纳追根溯源的方法、根据时间先后的顺序梳理其发生、进展并形成气候的具体路径。这一难题长期困扰着关于重彩画转型的讨论,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