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接轨·协调·趋同

接轨·协调·趋同_第1页
1/24
接轨·协调·趋同_第2页
2/24
接轨·协调·趋同_第3页
3/24
接轨·协调·趋同【摘要】 会计 改革从属于 经济 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的会计改革路径经历了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到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再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认识使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及引起改革路线改变的原因作一诠释。 2025 年 2 月,财政部发布了 39 项会计准则,宣告我国会计标准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着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 进展 是反应性的,与经济的进展密切相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路径: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三条路径的形成基本上说明了我国对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上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 1992 年前,我国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封闭而自成一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其后大量外资涌入我国,期间虽然在“三资” 企业 引进了部分国际通行的会计政策,但总体上没有动摇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1992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 中国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正式把这一目标确定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示着我国的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实现与会计的国际惯例接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 年 11 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 项行业会计制度和 10 项行业的财务制度。“两则两制”的发布与实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已“尽可能多地同国际惯例接轨,采纳国际惯例”(张佑才,1993)。这次会计改革在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报表体系、资本金制度、折旧方法、专用基金、成本核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会计惯例是经过 历史 长期积累而逐步形成的世界各国通行的会计实务处理原则、方法与程序。接轨是“比方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1992 年的会计改革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里程碑”,其重大意义不仅仅是结束了我国 40 多年来形成并使用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接轨·协调·趋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