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解释与方法论:国内家庭暴力定量讨论十年回顾 摘要:从 1995 年起至今,国内的家暴定量讨论已走过十余年,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2000 年以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家暴定量讨论,对家暴的相关定量讨论以社会学为主,散见于婚姻家庭讨论之中。2000年之后,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家暴定量讨论,以医学尤其是流行病学为主,社会学对家暴的专门定量讨论极少。尽管国内家暴定量讨论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获得了最基本的数据,但无论是从对家暴的描述、解释,还是方法论上,都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关键字:家庭暴力:定量讨论;描述:解释;方法论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能查阅到的国内最早关于家庭暴力定量讨论的学术文章是徐安琪 1995 年发表的《家庭暴力的发端——上海夫妻攻击行为的现状及特征》。假如以此为发端的话,那么至今为止国内的家暴定量讨论已进行了 12年。以 2000 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2000年以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家暴定量讨论,相关讨论散见于婚姻家庭的社会学讨论之中。2000 年之后,开始出现专项讨论,绝大部分是在医学尤其是流行病学领域,社会学对家暴的定量讨论极少。下面就从对家暴的数据描述、解释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讨论两个时期的特点。 一、2000 年前的国内家暴定量讨论述评 (一)描述:获得了最基本的家暴数据,但也较为粗糙 直到现在,在 2000 年前的调查数据中,被引用最多的恐怕当属婚姻存续期间的夫妻暴力发生率在 1/3 左右。2000 年前的数据非常宝贵,不但让人们意识到家暴的普遍性,而且也为后来的讨论提供了检验数据信度与效度的最初标准。但同时,这些数据也是较粗糙的,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题项模糊。如,典型的题项是,您的爱人曾经动手打过您吗?但显而易见,“打”“动手”的具体方式、程度、性质和后果之间可能差异巨大。2、选项多为“是”“否”或“常常”、“间或”等定类变量,不但使从问卷得到的动手频率实际上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也限制了统计技术的运用和对变量间关系的挖掘。3.忽视言语/精神/心理暴力、性暴力和除夫妻以外的其他家庭暴力。 (二)解释:在暴力原因上,以受访者解释为主;没有完整的解释框架 从调查问卷来看,目前国内对家暴发生原因的解释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方式,暂且称为受访者解释方式和讨论者解释方式。前者是直到现在,国内的家暴定量讨论仍普遍使用的受访者自评方式。即,讨论者根据已有讨论或自己的假设,在问卷中列出家暴发生的具体原因,如,与丈夫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