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场限度分析 一、消费时代的教育消费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让位于小批量、针对不同用户需求的生产模式。这些正在改变世界的新经济、新技术、新观念直接推动了 9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迫使教育这一相对保守的领域更直接地面对不同个人的教育需求。尤其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进展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大。由于知识的传授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已经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学校教育开始变得越来越面对大众,人们逐步地能以一种他所希冀的学习方式来享受教育服务。一种新的弹性化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培育模式正由此产生。它强调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可选择性,体现学习者本位的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到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思潮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办学者所接受,他们开始调整办学思想,寻求新的办学模式。马里兰大学巴尔第摩分校校长胡克认为,在一个知识驱动的变革时代,大学应该走在这场变革的前头。“我们并不打算照搬现有的讨论大学或其他类型院校的模式”,“我们正在尝试创建一种完全新型的美国大学,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1]。这些校长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理念的理解,提出各式各样的大学名称,如:相互作用大学、合作大学、都市大学等。 尽管这些大学校长所使用的大学名称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即强调学校要改变自我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户第一主义”的新观念。可以说,这种新教育观念代表了 90 年代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近 10 年来的中国教育似乎也在经历一个与上述变化极其相似的过程。当中国的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时,这意味着社会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而开始向更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进展。在教育领域中,这种变化尤其明显。不久前还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典型公共物品,并且由国家包办和提供的教育产品,其可分性和竞争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而易见。由于教育能给学习者带来巨大且明显的回报,原先由政府包办并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进展的教育,正在出现某种私人消费的倾向。不同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开始成为教育进展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教育开始兼有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双重消费特征。作为一种公共消费,教育通常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的。鉴于人力素养对社会进展的重要性,我国的政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