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类型划分 科学讨论可以采纳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根据讨论目的分类、根据讨论的内容分类,根据科学讨论的性质分类。 ①根据讨论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究性讨论、叙述性讨论、因果性讨论三大类型。 ·探究性讨论 探究性讨论是一种所讨论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化的讨论提供基础和方向的讨论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讨论问题,缺乏前人讨论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讨论,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讨论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加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讨论活动。 ·描述性讨论 描述性讨论又称为叙述性讨论,指为讨论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讨论,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讨论与探究性讨论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讨论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讨论,收集资料主要采纳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纳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讨论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讨论都适于叙述性讨论。属于这种讨论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讨论、比较讨论、相关讨论、进展讨论。 ·解释性讨论 解释性讨论也称为因果性讨论。这种讨论类型主要探究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讨论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讨论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化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讨论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讨论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