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化促进教育体系前进 一、高校教育行政化带来的不利表现 高校教育行政化是中国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那时候大学招生、高校内部管理以及政府和高校联系都需要除学术之外的行政人员管理。但是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大,行政事物繁多而复杂,形成了以高校校长为首的庞大的具有行政级别的人员,具体有以下不利的表现: 1.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和扩大”未能实现。一方面全国大多数名牌高校在吸收高中优秀人才的以后却难以培育出创新人才、学校范围内学术派名师日益减少,许多重点高校不惜以重金聘下院士及知名学者,整个学校教育成果少之又少,反过来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行政级别设立以后,连年轻教授都要舍命求得一官半职,导致学校内老师追求功利化、学术浮躁、造假及招生丑闻在新闻上屡见不鲜。在某些高校当中,学校在处理老师福利分房政策上就有许多行政干预。原来是针对大学老师普遍待遇偏低而实行的“惠民”措施,但是一些行政人员尤其是书记、主任等在其分房政策中受其恩惠不小,排名在许多副教授或者多年工作在一线老师岗位上的教授之前,这样带来的群众反应必定是不和谐的,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在高校里当老师不如当行政人员的想法。关于高校的自主权在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早已规定:高校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权利等,从每年教育部的政策可以看出,授予高校的自主权也正逐年下放。但是特别是在“211”、“985”特色高校当中存在大量的自主权问题。比方说,高校的经费一般分为两部分:常常性政府的拨款;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等,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经费管理过死,许多专项拨款必须由其指定科研。还有在校许多教授常常忙于填表格、申请项目及报销手续烦琐都浪费了老师们太多的时间,影响了教学和科研。此外,在《高等教育法》规定当中,对外合作沟通也是大学自主权的体现,但随着行政职务的人员公款出国,校长带队去外地考察等问题的出现,对外沟通权利上教育部门管理也过于局限。 2.教授不能真正实现“治校”。蔡元培是中国最早教育家当校长的人,在 1916年至 1927 年的北京大学,他提倡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制造出自由的学术环境,促进中国现代教育的进展。但是先如今高校校长普遍都存在行政职位,特别是有些地方性大学市、县级别的官员和校长职位互相调动。教育部直属、省级和地方性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都有不同,因此校长负责的校内校外事物庸肿复杂,而校长的经历是有限的,行政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