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欣赏(一)概述1简述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中国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中国画是从工笔人物画开始的,中国画也叫“丹青”,意味着早期的中国画是以重彩画为主的。“丹”指的是铅丹和朱砂一类的红色,青指的是蓝铜矿和青金石为代表的矿物色颜料。工笔重彩画从先秦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五代和宋代的工笔重彩和水墨画并行发展,技法更趋于精湛,元代以后工笔重彩的传统保留在民间的寺观壁画上面,直到清代早期,民间的壁画传统才慢慢没落。我们临摹的传统工笔重彩画主要是传统经典卷轴画,也就是绢本的以唐宋时期为主的经典绘画作品,这一类作品多是宫廷画家创作的,技法非常成熟,造型比较写实,色彩丰富,淡彩和重彩结合,充分利用熟绢的材料特性,和现代我们使用的材料技法最为接近,因此是临摹学习的重点其中的代表作品有: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2介绍唐宋时期经典卷轴画作品唐宋是工笔重彩人物画从继承魏晋的传统到逐渐成熟,进而发展到顶峰的过程。这些经典卷轴画作品数量不多,但是达到的艺术水平很高,是我们当代学习工笔重彩画传统的最佳范本,下面逐一介绍这些作品。1.《步辇图》,这是阎立本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赢取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阎立本的绘画代表了初唐的绘画风格线条的组织形式继承了魏晋时期的特点,线条比较简单,偏于装饰化,这幅作品用色比较单纯,主要是朱砂和石绿色,配合蛤粉和墨色。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非常生动,继承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特点。2.《六尊者像》,传为卢楞伽的作品,代表了唐代时期来自西域的外来绘画风格,线描的形式接近“曹衣出水”,线条紧细有力,多用来描绘佛像。所画的罗汉形象非常类似于印度高僧的形象,比较真实生动。3.《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长安人,唐代开远、天宝年间的著名画家。擅长画妇女、儿童的题材。《宣和画谱》记载:“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张萱的真迹今已不传,这幅画也是宋代的临摹品,从非常细致的线条和图案,能看到宋代的绘画风格。张萱的作品代表了工笔重彩画从初唐走向了成熟,人物造型更加真实,能够很好地利用衣纹线条表现人物的内在结构。染法上发展得非常完善,墨和色彩很好的配合,色彩的表现也更加丰富,蛤粉能够进行很细腻的分染,这种技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不知道如何做到的。颜色不是简单的直接使用,而是经过调和,比如胭脂和蛤粉调和成绯红色,石青也和蛤粉调和成浅蓝色。技法的成熟也反映出宋代宫廷绘画的特点。4.《捣练图》,张萱这幅作品描绘了宫中妇女加工白练的场景,有捣练织修、熨平这几个程序。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比如给炭盆扇风的侍女,脸转向一边,避开热气。捣练妇女挽袖的动作也很有生活气息,说明作者很熟悉宫廷妇女的生活,也可能作者会画采取写生的方法,使得画面保留着鲜活的生活细节这幅作品同样是宋代的临摹品,画面颜色非常丰富,石青色就有好几种深浅冷暖不同的色相,同样的白衣服,处理的好不雷同,用各种丰富变化的图案加以装饰。人物造型还是保留着唐代的特点,人物丰满,造型充满张力。5.《挥扇仕女图》,周昉,字仲朗,京兆人。官至宣州长史。早年画风仿效张萱,后来加以变化。这幅作品描绘宫廷中的贵妇人的日常生活,人物姿态各异,有的独憩,有的对语,有的挥扇。人物的形态描绘的非常真实,人的表情也很生动大都是长久生活的宫中妇女幽怨的表情,通过五官的刻画传达出来。作品用线的感觉很自由,不受程式的限制,有些线条的组合很像现代人画的速写,很可能是直接来自于对模特写生。用色方面以朱砂为主调,配合蛤粉,石绿和墨色等。6《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另一幅代表作,因为有绢本的仿真复制印刷品目前是学生主要的临本。从后面画的辛夷花来看,这幅画描绘的是唐贞元年间的贵族妇女形象,人物之间做等距离的安排,人物的表情更加抒情,人物形象也刻意描绘得更加唯美。作品的线描是典型的唐代风格,相比宋代要偏粗一些,线的提按变化也不大,比较均匀。颜色以朱砂和蛤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