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大会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在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由延边周易学会、吉林市易学文化讨论会、哈尔滨易经讨论所、沈阳市周易讨论会、盘锦周易文化讨论会、吉林省周易学会、松原市周易学会、中华周易联合会、营口周易讨论会、本溪市周易文化讨论会、长春市周易学会、香港国际建筑风水讨论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东北易学文化大会"今日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对关怀和支持本届大会的各级领导和学界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对参会代表和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乘着上个世纪的生旺之气,当今世界更加呈现出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并存进展的态势,古老而又伟大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之一,成为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一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进展,国人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企盼变得越来越迫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进展中凸现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并重新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这毋庸置疑地成了我们当代学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大道之源”,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令其他传统学术难以匹敌,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坚,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一直以学术之正统的身份和地位活跃于历代政治文化舞台的中央,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文化假如没有了易学,也就没有了精髓和主体。因此,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弘扬易学,故今日如此多的易学学者之所以能应邀齐聚漂亮的吉林市而成此嘉会,当然是为了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弘扬易学这一共同的目标,这也正是我们组织召开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次吉林市开易学的会议,我们主要以讨论孔子和《易传》为目标,这个目标也是诸多易学家争论的一个焦点。过去由于可靠文献的缺乏,孔子和《易传》的关系一直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然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布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易传》,记载了孔子和其弟子论易之事。如《要》篇中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以及"百占而七十当"的记述,证明了孔子学易、习易、体易的事实,证明了司马迁、班固所谓的"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绝非虚言,直接有力地驳斥了历史上的那些怀疑性论断。帛书《易传》为我们弄清《周易》成为贯穿天人的宝笈,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