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必背古诗词练习题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课内讲读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习题摘录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2.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D.诗人先实写,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次北固山下【王湾】【课内讲读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习题摘录: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钱塘湖春行【课内讲读文】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经典习题1.《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从始到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2.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天净沙·秋思》【课内讲读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经典习题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