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的度量衡安全生产,是电力行业的永恒主题。随着“十二五”的号角吹响,电力人在二次创业的路上要如何开创安全生产的新局面,从而有效控制各类安全风险,应该是每一位电力员工值得思考的问题。说到底,安全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为了少交一点罚款,而是为了进一步保证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和每一个和谐的家庭。笔者个人认为,单就目前各单位的安全管理模式上来说,不仅让人联想起中国一个著名的历史时期:战国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可分为两部分作比较。其一,主导思想一致:目前各单位的安全目标大同小异,其基本出发点都是正确无误的,以电力安全规程为准绳,均是为了杜绝事故,维护电网稳定运转。其二,对安规或其他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各行其道:作为检测、修理单位的一线员工,应该对此类说法深有感触。同样一类工作,在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要求,甚至同一单位不同检查人员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让人难以侍从。同战国时代相比,齐楚赵燕韩魏秦七国均有将天下“大一统”的指导思想,但各国均使用自己的货币、度量单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确有相似地地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出现,作者认为并非电力安全规程有问题,更不是大家对安规理解不足,反而是太过于“熟悉”安规所致。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之邦,中华文字的精妙连语言学家都不敢妄言通透,在这一点上绝非西方文字“ABC”可比拟。同样一段文字,读的人不同可能理解的层次就不同,不要说非同一单位,就算同一部门的两个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都可能有理解上的偏差。假如在此方面硬要分出谁是谁非,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当然,一些定性的语言自然不在此类中。简简单单一本安规,不过区区数十页,但当中的确包涵了电力工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和不足,可以为我们日常性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之所以说多种理解是太过“熟悉”安规所致,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点不可否认,即使是这样一本指导性书本,其中仍有许多“宜。。。”、“可。。。”等类似用词,文字本身无可厚非,但读者理解却不尽相同:可怎么怎么样,是不是就是也可以不怎么怎么样?宜怎么怎么样,是不是就是必须怎么怎么样??笔者浅见,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安规应该是领悟其精神,而不是玩文字游戏。假如任何行为均必须用肯定的定性语言来描述,信任连宪法都做不到。同样一本民法通则,假如什么都可直接定性,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打官司了。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律师打赢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