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掌握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准确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基础知识梳理】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1、政治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①原因: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 结果:阶级尖锐对立。(2)农民反抗:宋仁宗时,农民起义不断,遍及中原。2、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1)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形成冗官局面。(2)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缓和农民反抗)。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局面。(3)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形成 “积贫”的局面。【拓展归纳】北宋积贫和积弱的现象有何表现? (1)积贫表现:一是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2)积弱表现: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3、边患危机: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二、庆历新政(1043 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目的: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2、内容:核心是整顿吏治----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人民反抗。)3、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遭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改革派就被排挤,改革被废止。三、王安石变法(1069 年)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2、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措施:(理财——富国,军事——强兵,教育——取士) 措施作用理财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扩大了税源。农田水利法发展了生产,保证了税收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田赋收入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增加国家收入。军事保甲法加强对人民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将兵法 (特点:兵农合 一)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教育改革科举制度为政府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和育人才的地方※问题探究 对安石变法的评价4、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