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 2014 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思想的演变学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指数量多。“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2)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道;朴素辩证法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小国寡民)和庄子(齐物、自然无为);儒家学派的孔子(仁,德治、礼;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六艺,全面发展;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孟子(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仁政;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学派的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三表”法、“类”“故”、类比推理),法家学派的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确立土地私有;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和韩非子(中央集权;法制;奖励耕战;变法)。(3)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各诸侯为了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为此积极招贤纳士;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备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5)影响:①“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百家争鸣”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的形成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④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基本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二、焚书坑儒(秦朝)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