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目标】知道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使用说明&学法指导】Exploring Case1、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文化的本质和作用。2、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出课本中的知识点并写上提示语、注明序号;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我的疑问”处,以备课堂上集体讨论、突破。【知识梳理】一、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 、 。 “ 主 心 骨 ” 指 的 是 。2、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户民族历史上形成的 ,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 。3、 。 既 要 , 汲 取 各 民 族 的 长 处 , 又 要 警 惕 。4、 。既要弘扬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 的文化使命。二、巩固旧知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3、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4、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6、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必要性) 材料题1、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 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