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燕”最惯是“分飞”“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七月流火”非天热“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七月指的是农历,“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祖先早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衣冠禽兽”是褒义词“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丰碑”自古不是碑“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人浮于事”本好事“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可称得上廉洁。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自谦才能用“忝列”“忝列门墙”为谦语,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只能用于自己,不可用于别人。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不刊之论”不能改“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删削”或“修改”。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不足为训”非准则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负”“孚”两字意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经常被人们混用,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负”和“孚”,“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凯旋”不应接“而归”“凯”意思是胜利,“旋”意思是归来,而“凯旋”就是胜利归来。既然“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那么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在后面加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