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对策消毒供应室是污染医疗器械和用品的集中场所,是发生交叉感染危险性较高的科室,其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各种污染物品、各种锐利器械及各种化学、物理有害物质,其发生职业危害的概率较高。现在将消毒供应室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报告如下。1 职业危害因素1.1 生物因素 工作人员在回收各种污染物品的过程当中,要清点带有血迹、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械和其他污染物品,其中还常常有被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刺伤的可能。这些物品在回收时没有经过消毒,可能带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工作人员每天暴露于这些感染因素中,有发生HBV、HCV 及 HIV 感染的可能。1.2 物理因素 ① 噪音:脉动预真空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机、烘烤、各种治疗盘和碗的碰撞声均是噪音,它会扰乱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引起内分泌紊乱、心率加快、失眠等,从而影响工作效率。②热源损伤:高压蒸汽灭菌、烘烤、煮沸、蒸馏水的制作过程当中均可由高温、高压、蒸气、烘烤等意外引起烫伤和烧伤。③紫外线辐射损伤:行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时,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都有损害,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若为高臭氧紫外线灯,其所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一定损害。1.3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性工作中有可能接触到强酸、强碱及各种化学消毒剂,这些化学消毒剂不仅对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性,使人的眼睛、呼吸道感到不适,部分化学物质还可能有毒性。工作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如不戴手套、口罩,消毒液很容易溅到皮肤上而损伤皮肤。2 防护对策2.1 生物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回收和清洗物品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护目镜、一次性鞋套及防水围裙。特别感染性的物品应进行严格消毒后再清洗。回收、清洗完毕,脱去手套后,按六步洗手法仔细洗手。水龙头应设脚踏式或感应式开关,洗手后自动烘干。操作过程当中若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要及时挤出血液,快速用清水冲洗,用碘伏消毒伤口,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2.2 物理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要合理,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严格划分三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人流、物流分开,由污到洁顺行通过不可逆行或穿梭,在灭菌器真空泵内,安装消声器或者工作人员戴耳塞,机器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工作人员应尽量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减少噪音。在进行高压灭菌、物品烘烤、蒸馏水制作、煮沸时,都要在温度下降、物品冷却后才能接触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