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小学美术“童心萌动,水墨欢唱”——“对话式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课例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部分农村小学,美术课教学还存在着过分突出和强调机械的模仿的现象,“你教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的现象还存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而有的老师已习惯了让学生欣赏范画、临摹范画。整节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和实践体验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如何在美术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何让一堂课“活”起来?这些教学上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二、研究主题“对话式教学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指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与他人、文本、自己和环境等的对话,取得知识上的收益,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与多种媒介的对话过程。通过师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学习,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合作的意识与交往的习惯,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平台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教师的活动延伸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影响着学生的活动,而学生的活动同样也延伸在教师的活动中并影响着教师的活动,二者之间形成了融合区域,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交往式的创造性的活动。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民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是对话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式教学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不仅意味着教学观的根本转向,也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从实践角度讲,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三、课堂实录执教教师情况:学校年级学科学生数教师姓名:张利民实验小学六年级美术42人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务男3611大学教师本课教学以活动形式展开,以“笔墨”为教学载体,将“对话式教学”贯穿于整个堂课的始终,施教者张利民老师把活动分成五个教学活动。课前准备:师:准备作画工具及竹枝叶实物等。生:学生分成三组、推选各组组长。活动片段一:课前导入:通过游戏导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师:控制光源,营造气氛。关闭教室的电灯并遮住其他光线,仅留一盏灯,教师站灯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灯光下。)(生:好奇心被激发,翘首以待。)师(手持一份黑卡纸问):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中有没有笔?生1:有。生2:没有。师:到底有没有呢?师:(关灯)打开手中的卡纸.隐约可见竹叶片片.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