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投资监管机制的建构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煤炭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投资项目日益增多,但同时,由于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滞后,项目决策、现场管理及后续监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很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如何构建科学法律规范高效的企业投资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煤炭企业的投资风险,现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煤炭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选择缺乏战略性、系统性。项目决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煤炭投资项目建设应当充分考虑行业、企业资源状况,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符合企业长远进展规划,但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益,脱离企业实际,盲目引进高科技项目,由于缺乏技术、缺乏专业人才,不懂科学管理,无法实现投资预期效果,甚至造成投资严重亏损。 2.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和法律规范。基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社会职责,很多煤炭企业最初的投资项目部分属于资助性投资,部分投资项目由企业领导个人决策,不重视项目可行性分析,论证。即使进行项目论证,项目可研报告编写也不够专业、不深化,过于美化项目经济效益,且经济评价指标较少,忽略对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的评价,表现在对资源的产量和质量的估算错误、市场价格和供需估算错误,以及社会与生态评价不完善。 3.项目融资方式单一。目前,煤炭企业筹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股票和债券融资。其中,股票债券融资为煤炭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进展尚不成熟,股票债券融资审批程序严格、繁琐,因此,除了少数国家批准的大型建设项目由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外,对于大多数煤炭企业来说,除银行贷款是仍是项目融资的首选。由于项目融资方式单一,进而造成很多企业资产负债居高不下,资产结构严重不合理。 4.项目管理滞后,建设质量不高。项目招标不够公开、透明,招投标评委组成和评标标准存在任意性,容易出现不公正甚至腐败现象,影响招标质量,使得很多项目实际造价与投资预算相差太大;项目施工管理跟不上,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建设单位现场监督不到位,项目主管部门监察不力,导致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延缓项目进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5.投资项目后续监管不到位。投资项目建成后的持续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但由于很多煤炭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仍沿用了旧有的煤炭生产管理模式,管理机构职能分割,科学、法律规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