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如何进行“三违”整治从我国大量的煤矿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不难看出: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大多是由于员工违规违章作业、违规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三违”现象已成为严重威胁员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影响企业形象和制约企业的进展的“顽症”。“三违”整治,也就成为了煤矿企业抓安全生产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一些煤矿对“三违”人员的的管理办法,大多采纳经济处罚、脱产学习、协管帮扶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让违章者临时从处罚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但在潜意识里,许多人认为“三违”只能给自己带来点经济损失,并没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三违”可能会对自身或他人生命造成损害,会为亲人、朋友带来生活上的困难和感情上的痛苦,安全严身律己意识仍然很差。并且对“三违”人员处理轻了,就像麻醉药,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收不到长久的效果;处罚重了,又容易让人产生“越是罚我,我越要怎么样”的逆反心理,造成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隔阂,反而更不利于安全生产。由此可见,对“三违”人员的管理,不能仅在罚字上做文章,应当正确对待“三违”人员出现的违章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尤其是要以人为本,在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人上多想办法,引导员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法律规范自身行为,进而成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安全人”。在这里,不妨借鉴一下大禹的做法。传说上古时候,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理水患,他采纳四处围郾,即“堵”的方法,结果年年治,年年水患依旧。后来鲧被砍了头,禹受命治水,他实行疏通的方法,开浚河道、修理堤坝,最终水患得以治理。流传几千年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疏”比“堵”更重要。“堵”,非但没有减小水害,反而增加了水的威力,适得其反;“疏”,使水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最终将水的威胁化有为无。“三违”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根子在思想。根治“三违”的关键,就是要“三违”人员的安全思想认识到位。要想转变其安全思想认识,改善其安全心智模式,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必须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仅靠出重拳、严惩处的“堵”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做好“疏”的工作,疏堵结合,多管齐下,来根治“三违”。员工出现“三违”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把员工违章时的心理分为麻痹、侥幸、自满、粗心大意、凑合、逆反、应付等多种。因此,就应针对“三违”员工的不同违章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