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力的等效与替代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图示法,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本质是从作用效果相同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掌握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构成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清楚研究一个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同时明白如何去理解等效的概念。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思想(2)实验方案的设计(3)概念较抽象教学建议怎样在这一节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板演引导(板书演示加以引导)、实验演示与发现法。由于本节后面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方面进行的,必须用力的图示处理实验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此加以引导,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将力表示出来。也就是说,通过板演使学生明确力的图示的规范性。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这一节设置为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来阐述等效的思想,并归纳出力的合成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新课导入设计举例引入——一辆小汽车陷入泥泞,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其拉出?十几个人能将其拉出来,用另一辆汽车也能将其拉出来。这辆汽车的牵引力和十几个人的作用力是否存在何种关系?怎样判断这种关系的存在——引出课题:力的等效和替代。提问引入: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有哪些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出一个力?3、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何不同?(画图说明)画出下图中弹簧的受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