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暑假实习周记 两周的时间,46 人同行相伴,走过了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跨越了青藏高寒区、东南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行程超过 3000 多公里。期间通过学术报告系统的了解了知识,又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领略了这个区域丰富多彩的地貌类型,体验了蒙古族、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还有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增进了友谊。如今,联合实习圆满结束,整理完笔记和 30 页总结报告的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收获、是欢乐、是专业、是碰撞和满怀的感谢。 为了准备这次实习的选拔考试我重温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而接下来的十四天里,实地的考察、测量无不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同时,大自然又是复杂多样的,课本的单一知识在自然中衍生出许多变化和形态。实习中,老师耐心讲解了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水文学、气象学等综合地理知识,带领我们考察了黄河阶地、红水河堆积阶地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测量秦王川盆地古沙丘斜层理倾向,绘制古风向玫瑰图;挖掘、观察、测量灰钙土、山地森林灰褐土、高山灌丛草甸土剖面;考察古冰川遗迹,了解冰斗、刃脊和角峰等特别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翻阅祁连山、穿过河西走廊考察沿途一路的地质地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通过观察猪野泽湖泊沉积剖面,理解干旱区盐湖沉积的“牛眼模式”;对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本康丹霞和张掖彩色裂地的异同;考察青海湖东北岸的古湖堤、近代湖堤;参观引大入秦工程、红崖山水库、海西镇原子城、武威雷台、文庙、天堂寺;品尝白牦牛酸奶、烤全羊、青稞酒、武威“三套车”……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李吉均先生在冰川擦痕石上“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题词的意义,体会到资环人求真求实,脚踏实地,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传承。 在西北,既看到了茂密植被,也看到了寸草不生。在生态脆弱、气候变化敏感的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土地退化、荒漠化严重、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污染环境、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以及由此导致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逝……一系列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是需要敬畏的,学习地理不是为了征服地球,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规律,保护她。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历史各类知识“大杂烩”,让行程中的我们一路都保持着好奇,而香港和内地的文化碰撞产生的奇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