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积极心理学观后感及心得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 20 世纪50 年代。整理了积极心理学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每个人都在说:幸福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了,而生活的忧郁指数也年年增高?为什么时代进步给了我们好的生活享受,却又让我们如此不快乐呢?难道过好日子错了吗?还是其实幸福,也可以很简单?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不断的提升,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受似乎并未随着增加;人们所拥有的物质环境,胜过从前年代,可是他们的幸福感受却不见得高于早期年代的人们。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从其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研究者把对幸福的研究上升到科学层面,出现了许多与幸福感有关的实证研究。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既包括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情感反应。它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还是一种综合评价,既包括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又包括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因此具有整体性;同时幸福感和人格有关,它具2/7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乐观的人即使遇到挫折和消极的事情,都能够积极看待,而悲观的人总是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理论来解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如状态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件的多寡。虽然幸福事件的确能够增加幸福感,但该理论忽略了个体的气质类型及归因方式,因为有些人是天生的悲观者,什么样的事情在他眼中都可以解释为消极的事情。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幸福感受可以提升,也可以学习。诚如《不断幸福论》书中揭示,「情绪是无意识的,但感受是有意识的」,这意味着感受是可以藉由认知的改变来加以控制的,另外,「正面的感觉会让脑内的神经连结生长,而快乐将会随着这些新的连结一起出现。所以,利用认知及行为的感恩策略,于日常生活中找寻「观他人的功劳、恩惠」的事物,「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能将「感谢化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