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老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说到老师的“蜡烛”精神,我想我们这些 80 后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李商隐那千古绝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更是被人们认为是将老师的“蜡烛”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在网上以“老师”和“蜡烛”为关键字检索,搜索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赞颂老师的“伟大”、“无私”、“奉献”,都在赞颂老师的“牺牲”。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这个旧有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老师的“蜡烛”精神是我们社会需要感恩的,但道德绑架下的“蜡烛”精神是不是我们应该避开的?我们常说,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老师除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外,她(他)还是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是社会网络中的诸多联系中的一点。一味地强调老师的牺牲(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词写作“奉献”),这就是孤立地看问题,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现象。很多老师的道德水平很高,他们发自内心地甘愿“牺牲”,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事业忍痛放弃了很多。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对这样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将这样的人事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性的光辉。但是,此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我们不能一味地号召大家去学习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可以要求老师学习和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定,但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去严格执行道德。因为,道德是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与约束。假如将道德的大帽子强行带到所有老师的头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类似的行头也给警察、医生、公务员环卫工等等所有职业的人穿上呢?说到这个话题,我又想起了前年跟一些中小学老师谈到的另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时话题一出,大家各抒己见,从言语中可见拥护赞成的不多,抒发情绪的不少。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认识,先从霍懋征谈起。霍懋征原是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小学的讲台上工作了 60 年。她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她的座右铭。这句话的出处源自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在一些会上,作为要求也罢、期待也罢,领导往往对老师提及这句话。有的还引申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等等。有的老师对此非常反感,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情绪涌动:说的比唱的好,你来教教看。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啊,其他两千九百多人中可能还有鸡鸣狗盗之徒,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