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力的分解(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二)进行新课1、力的分解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 F 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 F1和 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 F2与 F 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 F1和 F2来代替 F 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2、一个水平的力 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F2把耙向上提。3、可以。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1、F 可以用 F1和 F2来代替,F1和 F2就是力 F 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而 F1和 F2的合力就应该是 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