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参考突破思路 本节的重点是向学生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引入惯性,难点是惯性的概念和量度.对于任何物理规律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实例,并能通过物理实验加以验证,可是牛顿第一定律却不能通过实验直接验证,需要在具体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理想化的抽象思维才能得出,即理想化实验.理想化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达到现实科学无法达到的极度简化和纯化的程度.它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逻辑力量,还可以让思维超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想象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对于惯性的概念和惯性的量度问题,学生由于受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的错误认识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因此,可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的受力情况,加深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得出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并通过实例说明惯性的量度是质量. 规律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我们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它进一步阐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从本质上解决了物体运动状态要改变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的原因——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 对于本节内容,要把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从而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进而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定量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明确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其量度是质量.相关链接 牛顿第一定律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上曾经有过天动学说和地动学说的争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天动学说为了证明地球是静止的,论证道:我们看到竖直上抛的东西,即使被抛到极大高度也总是从其被抛出的地方沿原路返回原处,如果地球是运动的,那么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因为在抛出物在上升和下降的这段时间内离开了地球,若地球转动,则落地点要向西移动很长一段距离,而它就是抛出物体落地点和抛出点相隔的距离.伽利略是地动学说的支持者,他以船桅杆顶上落下的石块为例,指出不论船停泊不动或以任何速度行驶,石块总是落到船的同一位置,同样道理对地球也成立,从这一事实,根本无法推断地球究竟是运动还是静止. 伽利略的论证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天动地静学说,而且包含深刻的物理意义,这就是石块在船桅杆顶(或塔顶)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