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求合力一、教学任务分析力的合成是在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力之后,从等效的角度对两个力作用效果所遵循规律的深入探究。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力的合成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等效的思想方法。从教材“泗水拔鼎”故事情景入手,让学生通过模拟“拔鼎”(即提杠铃片)的游戏提出问题,感悟等效思想,建立“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合成与分解”等概念。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用 DIS 实验演示,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搭建一个台阶,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学生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型,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完成对“泗水拔鼎”等实际问题的解释。本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等效等思想方法,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知道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合力与分力。(2)知道共点力,理解共点力的合成。(3)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共点力的合力。(4)会用计算法求相互垂直二力的合力。2、过程和方法(1)通过模拟“泗水拔鼎”情景,用一个力等效地替代两个力,在建立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的过程中,感受等效替代这一物理方法。(2)通过 DIS 实验演示,猜想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规律,再利用学生实验探索研究,最终获得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过程,认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环节:猜想→实验→结论。(3)通过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模型的过程,感受物理实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参与“泗水拔鼎”活动,提高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用心 爱心 专心(2)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探究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互评,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四、学习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 (每两人一套,共 26 套):。(1)画图板、橡皮筋、弹簧秤(2 个)、三角尺、白纸、绳套、铅笔。(装置参考教材例图)(2)拴两根线的 200g 钩码。(3)自制平行四边形模型(如图 1)。5条塑料片、4 对小螺丝、螺帽。(材料可有学生自备,参考教材例图)2、演示实验器材(1)30kg...